商机合作
名人 名企 理事会
当前位置:徽商精英网 > 名人 名企 理事会 > 名人

朱恒银—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发布日期:2019-2-28    浏览:4696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今年春节前夕,一则消息让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上下沸腾起来——由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活动,产生了10位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喜获殊荣,他也是安徽首位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朱恒银荣获大国工匠

  朱恒银常年扎根在地质钻探一线,在皖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从事地质钻探工作已有41年,从一名钻探工人逐渐成长为钻探二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部“十一五”、“十二五”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他还获得了14项国家专利,并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技术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了数千亿元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如今朱恒银已年过花甲,在他一连串闪光的荣誉背后,是辛劳的汗水,无私的奉献,无限的忠诚……现在让我们走近朱恒银,一起来了解这位大国工匠是怎样炼成的。

  初试身手露锋芒

  44年前,18岁的朱恒银刚高中毕业,通过招工一脚踏进地质行业。从那时起,他扎根在地质钻探野外一线直到今天。当时,谁能料想,这个刚及弱冠的清瘦小伙子日后会成长为行内首屈一指的专家?

  钻探工作是艰苦的,时而在崇山峻岭,时而在荒郊野外,在10平米左右的钻机机台上,昼夜三班作业,劳动强度很大,环境也很差,经常是半身浆半身油污,日夜陪伴自己的只有轰隆隆作响的钻机。面对艰苦的条件,朱恒银并没有退缩。

  “我刚参加工作时身体单薄,只能先从搬钻杆、打泥浆的小工做起。由于文化程度低,学习操作规程和钻探工艺虽然比其他人更困难,但我不认输。工作之余,我喜欢阅读钻探方面的书,研究钻机的工作性能。”朱恒银说起当年事,仍记忆犹新。

  朱恒银最早的创新,还得从“水力喷泥浆搅拌器”说起。那时的他,是人们眼里的“小朱”。当时在野外钻探施工,住的是油毛毡子茅草屋,吃的是土豆加杂粮,甚至连工作服都补了又补,一个班只有一把手电筒、一台收音机,那是为了更好地查看机台和收听天气预报。

  一杆钻杆60多斤重,钻机安装全靠人拉肩扛。年轻的小朱,每次扛完钻机,早已经累得大汗淋漓,还要三班倒上钻机、拌泥浆,搅拌一次需要两个多小时,用他的话说,累得跌倒了,就不想起来了。

  人力搅拌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经常搅拌不匀,发生沉淀。小朱就琢磨着,能不能设计一个自动搅拌的机器,减轻大家的劳动强度。他开始在工地上随身带个小本子,写写划划,夜晚,找到所有可以找到的专业书籍,认真学习揣摩。

  当时的他,对于地质构造、机械设计完全是个“门外汉”。每当夜深人静时,一盏马灯,静静地陪伴着刻苦的小朱。起先,队友们并不在意,有的甚至还打起赌,如果小朱发明成功了,大伙就请他撮一顿。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当小朱的“搅拌器”实验成功的那一刻,简陋的工地沸腾了,大伙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那时的小朱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能人”。而小朱,也品尝到了因创新发明带来的快乐与甜蜜。

  正因为他的这股子冲劲儿和好学的精神,1978年,朱恒银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钻探方面的专业知识。

  由于朱恒银已经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了两年多,对钻机比较了解,他将学到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对钻机上的机器进行改造。除了最早研制设计“水力喷泥浆搅拌器”,他还继续发明了“ZD—40型单点定向仪”,这两项发明在钻探施工中推广应用,效果很好,两项发明分别获得国家青工“五小”成果二等奖和安徽省青工“五小”成果一等奖。尝到甜头的朱恒银,兴奋不已,从此钻探科研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朱恒银低调谦逊,话语较少,喜欢针对钻具、钻探工艺动脑子,往往一些钻具经过他的改动,钻探效率就提高好多倍,那时他是我们眼中的‘能人’。”曾经钻机班组同事刘长江回忆当年依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学徒蜕变领跑者

  朱恒银毕业后回到单位工作,逐渐成长为青年技术骨干。

  他先后参加了地矿部“六五”攻关项目“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研究”和“小口径螺杆钻随钻测量定向钻探配套器及施工工艺研究”。在从事“冬瓜山铜矿深部矿体勘探定向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项目中,他和他的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究出了“受控定向钻井技术”,为破解地质找矿勘探方法及岩土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的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解决了深部矿体勘探精度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矿区地表障碍物密集无法勘探问题,并节省了大量勘探工作量,实现了1000m以下钻孔轨迹的人工控制“导航”钻进,在一个孔中钻探多分枝孔(6—8个枝孔),形成伞状、羽状,或成“S”形、“U”形等定向钻进孔;在盐矿勘探中,实现了1000m以下盐井进行两孔对接采卤的高新技术,受到地矿部的嘉奖。

  “朱恒银身上闪烁着‘工匠’精神,他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家’,值得每一位职工好好学习。” 313队队长王松根也动情地说。

  宝剑锋自磨砺出。朱恒银不知疲倦地在钻探技术及管理、经营等工作岗位上辛劳着,逐渐成长为地勘行业钻探领域领军人物。

  一年365天,他要在野外或出差约300余天。同时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厅局级科研攻关项目。

  当时,大量的设计、报告、论文、著作等,朱恒银都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来完成。有时为了解决一项施工难题,经常吃不香、睡不眠。如果因为钻探孔内事故而报废一个孔,少则造成几十万、多则百万、千万的损失。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使他不敢怠慢。

  有两次朱恒银生病住院了,他仍坚持在病床上搞设计。甚至有一次开刀手术住院,刀口还未拆线,朱恒银就急忙出院了,为的是解决钻探中原状样取心问题。他躺在车上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们一道从六安赶到江苏泰州施工现场。

  在野外一线从事钻探科研40多年中,在工地钻机过年是常有的事,当春节鞭炮轰鸣和新年钟声敲响之时,他心里对家人有难以名状愧疚。但是为了钻探科研工作,他选择了舍小家。

  工作这么辛苦,朱恒银有没有想过换个环境?他笑着说:“钻探工程施工虽然艰苦,但苦中也有乐,每当与同志们一起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时,心里非常高兴和欣慰,现在钻探技术工作已成了我一种乐趣,打心底爱上了这一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如今,年过花甲的朱恒银依旧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不断攀登钻探科研新高峰。中国能源与化工工会和安徽省总工会,以他名字命名的朱恒银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行业靓丽的名片,教育引导更多的地质青年踏实工作,勇于创新。(记者汪乔通讯员周英)

 

格力万人空巷抢格力
老乡鸡1000

头版头条

王灯明副厅长赴省外办对接2024...
1月4日上午,副厅长王灯明一行赴省外办对接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相关工作。省外办副主任杨小琳,二级巡视员胡健以及经济处、港澳处、礼宾处等相...[查看全文]

奥巴马

奥巴马

杨元庆

杨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