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机合作
活动概况 邀请函 人物寄语 企业寄语 联系我们 战略合作 特别协办
当前位置:徽商精英网 > 网络拜年 > 人物寄语

夏吉国 董事长

发布日期:2024-01-01    浏览:1793    
        在安徽,提到安徽鸿润集团,人们自然会想到企业的创办人、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夏吉国。正如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时的授奖时所说的:"他呕心沥血,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他富了自己,却不忘乡梓,反哺之心,举世可鉴;他是农民的儿子,更是大地的骄子;他是时代的楷模,更是社会的精英。是他,为百姓解困,替政府分忧,为社会奉献,给子孙造福;也是他,创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倡导着中国社会的道德风尚,提升着民族的生存质量,高扬着与时俱进的时代主旋律;其先进性、时代性、道德性,无疑已树立起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年轻的董事长夏吉国,已获殊荣无数:
        2001年起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农业部授予"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
        2002年,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十五'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个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安徽省劳动模范";省工商联、总商会授予"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共青团安徽省委授予"五四奖章";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
        2003年,农业部授予"首届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
        200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同年被评为"安徽省十大经济人物"。
        2006年9月,担任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会长。
        2007年10,就读于清华大学国际总裁EMBA班。
        他先后当选桐城市人大代表、安庆市人大代表和安徽省人大代表。当选安徽省党代表,在各种场合履行着自己的代表责任。他曾被安庆市政府记"二等功"两次,被安徽省政府记"三等功"一次。在桐城,他更是获得了几乎所有授予企业家的荣誉,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十七年的创业历程,他一路走来,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收获鲜花和喝采。
起跳,每一步都伴随着观念的碰撞
        1991年,当33岁的夏吉国准备办厂时,自己也是犹豫的。他是吃过苦的人,自1976年高中毕业后,由于父亲生病,他这个长子便接过了家庭的担子。那时的农村,人人靠田地吃饭,而他的家乡陡岗村地少人多,一年口粮只够吃半年。为了补贴家用,自他父亲起,就在农闲时收购鹅鸭毛,赚点辛苦钱。父亲病时,他还在高中读书,他是学校的尖子生,尤其是数理化成绩好,数学成绩更是在全年级排名一、二。父亲病倒了,当这位精明的乡村汉子确定自己得了贲门癌之后,把长子吉国喊到了病床前,流着泪告诉他:今后这个家得交给他来支撑了。
        如何支撑?那就是接过父亲的货郎担,走乡串村去收鹅鸭毛。高中未毕业的少年夏吉国就这样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弟弟、妹妹还小,父亲身患绝症,母亲也是个多病之身,就在这样的艰难中,他一边养家一边完成了高中学业。他以为今后的路也会像父亲那样走下去了,可是第二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给他带来了希望。虽然他不能像别人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复习,备战高考,但每天晚上,放下货郎担,他都要复习到深夜。靠着在校时打下的良好基础,第一年高考他就超过分数线30.5分,人们都以为他会成为当地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位大学生了,谁知录取通知书却迟迟不来。至今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第一年他没有录取,是志愿填高了(不是还填了服从分配吗)?还是因为婚否栏里填了已婚(其实当时他只是定婚了,为了让未婚妻放心,他违心地填上了已婚)?第一年为什么没有录取他已无心去考虑,第二年他准备抽出半年时间去学校复读,可是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家里的情况越来越难,他只好放弃了复读的打算,勉强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这一次他离录取线差了1.5分,又一次与大学擦肩而过。
        生活已不允许他再有梦想,接下来的几年,他结婚、生子、给父亲治病、买营养品、培养弟弟妹妹,种田、挑货郎担、当代课教师,他常常恨不能把自己掰开来用。可无论他怎么努力,家里还是捉襟见肘,越来越穷。能借的亲友都借遍了。到1981年父亲去世时,他把债务清算了一下:一共欠债1860元;债主18个,最多的欠100多元,最少的仅4元。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在神州大地四处劲吹,夏吉国凭着他的聪明加勤劳,也把自己的羽绒收购生意越做越大,他和几个同行一起,改上门收购为坐地收购,四乡八镇的小贩每天傍晚将收购来的羽毛交到他们的收购点上,再由他们成批卖到外地厂家。事实上,他们已取代了当时农村供销社的职能。而供销社也很乐意与他们合作,租给他们仓库,收取一定比例的分成。1984年,他终于还清了债务,还建了五间砖瓦房。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以后的几年,他还尝试过多种致富渠道:养过蜜蜂、土鳖虫,也养过猪;收购过蜂蜜、蜂王浆、皮张、留兰香;到江南贩过竹木。总之是抓住市场信息,什么赚钱做什么,最多的一次他一天赚了一千元。他成了当地的致富能手。为了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潘来兵动员他办企业。他犹豫了半晌,又思量了半宿。现在,他已是个富裕户,当时的万元户就是大款,他有2万元存款。如果按既有的路子走下去,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把自家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是如果办了企业,富的就不是他一家,而是给众多以土地为生的乡亲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途径。书记希望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懂书记的心思。书记是比他高一级的校友,平时关系处得像朋友。他一个年轻人,又何尝没有理想和抱负。凭着自己多年收购羽毛的经验,他觉得要办厂还得办羽绒加工厂。仅有2万元资金当然不够,可是他肚子里有一本账:借鸡下蛋。没有厂房,可以租,没有设备,也可以租。销路是不成问题的,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对羽绒业的行情他了如指掌。决心定下来了,他说干就干。可是,没想到的是,他的一腔热情竟被兜头浇了一瓢冷水。当他把办厂的申请报告递交当时的主管部门乡镇企业局时,分管审批的一位科长却不同意:"凭你也想办厂?"科长的口气有几分轻篾。他不同意有他的道理:就在离陡岗村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大型羽绒厂已面临倒闭,而同在新店乡,已有一家羽绒厂办在他们前面。科长的话没有吓倒他,反而刺激了他的斗志。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对自己做羽绒行业是有着足够把握的。和他同来的潘书记也坚持重申乡里的意见:有竞争才有发展,两家羽绒厂同在一乡一地又怎样?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新店乡是个水乡,自来就有蓄养鹅鸭家禽的传统,发展羽绒业还能带动养殖业。那时办厂不象现在,办成一个企业要经过许多手续,要盖许多章。但最终章还是盖齐了,一个名为"陡岗羽绒厂"的乡镇企业办起来了。因陋就简,租了大队队部的8间土坏房,又租了安庆畜产公司淘汰下来的两台机器:一台分毛机、一台检验机。开始了羽绒加工业务。7月投厂,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500万元。员工月工资达100多元,这可比当时的国营企业职工工资高多了,而他们的员工都是当地的农民。
初战告捷。第二年,夏吉国分析行情,觉得自己光做这种初加工业务,利润太低。为什么不直接上羽绒制品生产线呢?同乡的新店羽绒厂已经开始生产羽绒服了,前景良好。他也要上羽绒服。他的想法得到了当时的县委副书记桂梅生的支持,桂书记还亲自帮他落实资金。要求农行贷款20万元,支持企业发展。从收购到办厂,夏吉国也曾多次贷款,每次都是提前还贷,按理说是有着良好的信誉的。可是又有人认为他上羽绒服是错误的选择,原因是当地已有一家羽绒服厂,两家同时上,会造成不良后果。习惯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他们是那么难于接受市场经济模式。竞争仿佛是两个不祥的字眼。为了"保护"而反对竞争,是当时很多人的惯性思维。
        最后,当地的农行营业所勉强批给他们10万元贷款。1992年8月15日,夏吉国带人从合肥买回了15台中速缝纫机,傍晚,装机器的货车回到厂里,厂里还有一辆货车,是江苏某厂来收购羽绒的。装机器的车子货未下,装羽绒的车子货已装好。一群人冲进了厂里,不由分说,将两辆车都要开走了。指挥开车的是营业所的人,理由是他们的立项有问题,破产了谁还贷?夏吉国愤怒了!贷款并未到期,你们凭什么撕毁合同!凭什么扣货扣车!扣的还是外地客商的车!他找营业所的领导理论,禁不住一掌拍在桌子上:"贷款明天就还!"压力变成动力,越不相信越要做给你们看!仿佛老天也在替他抱不平,1992年的冬天特别冷,羽绒服销售得特别火,上门要货的络绎不绝,现金下订单,直订到来年春天。又是一次成功的起跳,接连几年,他旺季做羽绒服,淡季做羽绒粗加工。1994年,厂子已初具规模,建了三层楼的厂房,买了自家的运货车,积累资金已达百万。他在羽绒行业的名气也越来越大,1994年,他们加工的羽绒开始给外商供货,1996年,又争取到了外贸自营权,他是安徽省第一家取得外贸自营权的企业。做外贸利润大,他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同时,他的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1994年,县长带着一群副县长和部门领导来新店乡现场办公,他利用此机会,汇报了企业的发展,同时阐述了自己想迁厂的打算。因为做外贸,经常有外商来厂,他们这里交通不便,想将厂址迁到合安路边。有位年轻的领导认为:眼光要放长远,要迁就干脆迁到城里去。另一位领导则持相反观点:麻雀还没长全毛,就想飞?双方观点相互交锋,最后还是同意他到城区选址。1994年选址,1995年在城区征地50亩,1996年建厂,1997搬迁。新厂址位于桐城城区北大门,合安路边。新区的厂房完全是现代化建筑,新区的设备也是现代化设备。迁址的同年,陡岗羽绒厂更名为"安徽鸿润集团"。至此,一座现代化的企业拔地而起,这只小麻雀,不仅长齐了羽毛,还变成了一只金凤凰。
创新,产品是企业的生命
        企业做大做强了,新的鸿润集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羽绒加工生产线13条,各类工业用高速缝纫机1200多台,电脑绗缝设备48套,羽绒被年产量300万条、绗缝被380万条。有一支加工技术型,人才科技型的员工队伍。主导产品羽绒被出口量全国第一。1998年,集团提出了"中国羽绒被大王,世界羽绒被一强"的发展战略。1999年,"鸿润"系列产品被国家外贸部评为"中国知名出口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尤其在国际市场上,要想站稳脚跟,就得靠响当当的产品质量说话。近年来,全球羽绒及其制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的产品种类、新的加工工艺不断涌现,对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坐稳羽绒被出口量全国第一这把交椅,就得不断创新,跟上世界潮流,走在领先位置。科技创新一直是夏吉国拎在手上抓的一件事。从1992年上羽绒服时起,他就积极引进人才: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他不仅注意从外引进,还积极从内培养。除了自身的人才力量,他还积极与中国蓄产品加工研究会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不断研究和攻克羽绒加工行业的高、精、尖技术难题。
        尽管如此,2002年,他还是遭遇到了困境。在一年一度的秋季广交会上,他这位业界羽绒被大王,竟几乎空手而归。而就在前一年,他的外贸订单是3000万美金。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参加那一届的广交会的众多国内厂家,大打价格帐,大家都靠压价来争取客户。如何在这场恶性竞争中胜出?他拿出了自己的一件"镇厂之宝",那是1997年他为了拿到外贸自营出口权而精心打造的一床"顶级"羽绒被。果然这床羽绒被让外商眼睛一亮,激动不已,开出了1.5万美金一床的"天价"。这床天价羽绒被是他当年带着全厂几十号人,选用一岁大的大白鹅胸前的一小撮护心绒,用了近千只鹅,近半年时间才做成了这床被子。其透气性、保暖性、蓬松度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那床被子是手工精心打造出来的样品,若想投入批量生产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夏吉国亲自带领科研人员进行攻关,前后用了近两年时间,化去了近500万元科研经费,终于创研出了神奇的"圈圈绒"。这圈圈绒纯绒朵含量达95%以上,每克圈圈绒正好含绒朵100朵。这是一项领先国际标准的独一无二的尖端技术。用这种绒生产的高档羽绒被尽管价格是同类产品的3倍,但仍然受到国际市场的追捧。靠着这独一无二的技术,他获取了独一无二的天价,占领了独一无二的市场。2005年这种高档羽绒被投入批量生产,市场供不应求。当年集团销售额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羽绒被单项外贸出口额稳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4%。他也名符其实地被业界尊为羽绒被大王。除了这天价羽绒被,他们的创新产品还在不断涌现,真丝被、羊毛被、多孔被、竹纤维被等绿色环保产品,现在他们已拥有200多个系列产品,90%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眼界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
        2002年,鸿润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机制。2006年,结束了上市辅导期,一旦上市成功,将实现其资本运作理念。
        作为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夏吉国对市场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未来充满着信心。1958年出生的他,虽然生在农家,长在农村,只有高中毕业的基础。但他一直自强不息,1997至1999年,他完成了合肥工业大学大专函授学习,1997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3个月,2001年,他又远赴意大利参观学习一个月。2006年起,他参加了清华大学国际总裁EMBA班的学习。他在不断充电,在干中学,学中干,他的企业做的是出口外贸,他的眼界也早已超越了家乡、超越了国门,与国际接轨。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让他自满自足,他又制定了更高的发展计划。到2010年要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未来10年要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他的发展理念是"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他的"鸿润国际工业园"已在规划建设中,工业园在桐城经济开发区内,占地438亩,计划总投资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1亿元,一期工程已经投产,投资3.2亿元的二期工程也即将完工。建成后的工业园将新上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新增利税1.5亿元,新增就业5000人。他的企业究竟要做多大?眼界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他已不满足羽绒单项产品,不满足于"中国羽绒被大王,世界羽绒被一强";他要囊括床上用品,他新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床上用品大王,世界床上用品一强"。
回馈,让财富在反哺中闪光
        从1991到2008,短短17年,夏吉国的企业从一个2万元起家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8亿元资产的现代化集团公司。8亿元身家,是个什么概念?似乎无法具体描绘。
        一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一个家庭的消费是有限的。何况夏吉国是个忙人,他整天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休闲。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和思考,也没有什么高消费的爱好。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的快乐似乎是创造财富,而不是享受财富。
        当财富足够多的时候,它的价值已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社会。
        他是董事长、总经理,他是集团的拥有者,却也是公司里最忙的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他说他的爱好就是做企业。他也时常问自己:这样操劳忙碌,究竟图什么?为什么?答案早已找到:完全是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他说他对2000多名员工有责任,员工们为企业工作,企业也要对得起员工,他有责任让员工们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还为员工办理了工伤、养老保险,解决了广大员工的后顾之忧。他的员工年人均收入过万元,这在当地企业中排在领头位置。
        他说他对家乡负有使命,他出身农家,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企业做成"国际市场+公司+基地+农户",就是要给千家万户的农民兄弟带来实惠。他的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优秀龙头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为广大养殖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受鸿润带动发展起来的水禽养殖农户近3000户,户均养鸭2000只,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他说他有义务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他要用他的成功经验带动地方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受鸿润带动的桐城及周边地区水禽养殖、饲料、肉蛋制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年产值达6亿元。他说整个社会富裕了,人民便都会富裕起来。他感谢时代给了他展现自己的舞台,他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财富,让国家更加富强。
        国家强大,人民才会强大;时代进步,社会才会进步,人民的生命质量才会提升。一个人的命运紧连着时代的命运,一个企业的命运紧连着国家的命运。这就是夏吉国,一个农民出身的现代企业家的广阔胸怀。
        "鸿翔天宇,润育永恒"。回馈社会,反哺家园,财富在他身上,因此而闪光。

鸿润集团 羽绒家纺 http://www.honren.com.cn/

 

 

格力万人空巷抢格力
老乡鸡1000

头版头条

王灯明副厅长赴省外办对接2024...
1月4日上午,副厅长王灯明一行赴省外办对接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相关工作。省外办副主任杨小琳,二级巡视员胡健以及经济处、港澳处、礼宾处等相...[查看全文]

奥巴马

奥巴马

杨元庆

杨元庆